无锡市锡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无锡市锡山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浅析农村金融受众的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16-06-23     浏览次数:     来源:金融时报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政策优惠,无疑为农村金融改革创造了新机会、新环境。然而,随着农村地区金融规模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如何使更多农民合法有序地参与到正规农村金融活动中来成为一大难题。为了解决农村金融中的种种弊病,开展农村金融受众的能力建设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目前,金融受众的能力建设工作重城市、轻农村,使农村地区众多农民金融知识水平追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结合当下农村金融受众能力建设仍然匮乏的现实情况,针对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能力建设及相关金融知识普及必不可少。
  农村生活压力较大,农村居民大部分精力都在讨生活,加之知识水平受限,大部分人都未意识到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而小微企业处在初创阶段,亟待发展壮大,既没时间到外面去上课,也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员工做标准化、低成本的培训。宜信CEO唐宁曾指出,向弱势群体提供能力建设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特征。对金融受众进行能力建设是多样性的,最朴素的普惠金融实践包含告诉借款的农村妇女要把洗脸的毛巾跟洗其他地方的毛巾分开,要喝纯净水,这就是最基本的能力建设。经过十年实践,宜信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开放云平台,帮助农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做人员培训、内部管理、薪酬发放、缴纳社保、购买保险、记账服务以及帮助农户去外部获客、通过互联网营销产品等。
  除了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能力建设,农村居民普遍金融知识水平低下,金融意识薄弱。首先,金融基本常识匮乏,金融素质低。笔者在下乡走访时发现,很多农户认为金融离自己很遥远,金融知识水平整体较低。农民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其知识水平与其年龄、收入、教育程度等要素有显著关系,并且农村地区缺少整体长期有效的金融知识传播渠道。
  其次,金融概念模糊,相关知识模棱两可。即便有少部分居民对金融知识有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大概了解其意,对金融相关知识缺少准确、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居民比一无所知的居民更危险。
  再次,缺乏金融法规知识,对金融风险重视不足。农村居民金融风险意识淡薄,缺少自我保护意识。而广为农村居民接受的防范措施为口头约定与打欠条,这说明农村居民对金融法规知识的掌握运用及金融风险意识的培养存在较大欠缺。
  最后,当笔者问及是否希望掌握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时,大多数农户都缺少了解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的欲望。农民大多倾向于资金自给自足和轻不言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主动获取外生金融知识的机会。从保护农村居民合法金融权益及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农民树立风险意识及普及金融法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农村居民缺少对金融创新型工具的了解,金融知识宣传时效性差。目前农民对金融业务的了解仍以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网银和手机银行是新兴的为城市居民所熟知的快捷金融工具,但农民对于网上查询、手机支付、缴费等新型业务和产品了解较少,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表示从未使用过ATM。可见,农民对金融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对新型金融工具了解不足甚至从未听说过。在涉及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问题上,金融消息的传达在农村存在时滞性。农民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有限,只有去参与相关金融业务时才会对新兴金融产品有所接触,也难以得到与之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知识水平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
  毋庸置疑,农村金融受众的能力建设需要有帮扶对象、帮扶内容上的针对性。针对“三农”的能力建设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生产经营技术、基础金融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致富案例,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从宏观层面,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教育和引导农民重合同、守信用,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金融生态;从微观层面,通过送知识上门,帮助贫困农户寻找致富路径、发展富民产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技能,不仅让农民能贷款、贷到款,更要让农民会用款、还得起款。
  针对农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的能力建设工作,则采取业务同步辅导和集中宣讲辅导两种方式。依托产品推介、专题营销、客户维护、聘请农科专家集中宣教等活动,借助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等载体,利用外界组织的座谈汇报、专题会议等渠道开展,全面覆盖已建成的信用村、已建成惠农服务点的村、帮扶点以及与农村金融机构有信贷关系的龙头企业、涉农产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并逐步扩大覆盖面。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缺资金,还缺知识、缺信息、缺技术。因此,在金融支持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既要注重服务,更要注重受众的能力建设,培育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一方面,帮助贫困农户寻找致富路径、发展富民产业、提高生产经营技能;另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农民重合同、守信用,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和诚信环境。农村金融受众的能力建设,仅靠一家或几家金融机构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多家金融机构包括地方党政、涉农部门、专业院校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只有金融与实体相结合,金融要素与生产技术要素充分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