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无锡市锡山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刘铭:苏州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22     浏览次数:     来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苏州2021年GDP达2.27万亿,位居全国第七位,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五位,比2020年上升一位。苏州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普遍在做”的促进共同富裕中,率先探索、做得更好更快,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成为展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市域范例。

一、苏州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定位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让人民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此前5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对照于此,苏州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要做到“两个协调”“四个率先”,让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苏州现代化建设中更加充分显现。

一是个体富裕与整体发展协调推进。增强“做大蛋糕”的动力,率先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显著提高。同时健全“分好蛋糕”的机制,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率先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衡量的标准就是苏州地区GDP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GDP、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等指标居全国前列。

二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协调发展。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优化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率先构建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激发社会活力,使每个人都享有勤劳致富、奋斗圆梦的机会,率先建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衡量的标准就是苏州城乡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文化产业占比、社会文明指数等指标。

二、苏州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思考

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不仅考验着苏州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坚持,还考验着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与创新。其政策制定、路径选择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与率先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现有规划相协调,全面系统地推进共同富裕。

通过对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现状分析,特别是与杭州、嘉兴、湖州等城市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苏州与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包括群体收入差距较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高、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群众获得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等。我们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着力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

实现共同富裕,苏州需要推进产业创新转型发展,提升企业效益,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鼓励支持创新创业,以提高低收入行业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方面数字化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产业是苏州最大的优势和长板,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集群是推动创新的组织形态,将三者结合起来,把握“创新集群”和“数字经济”的互促关系,坚定不移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继续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做优做强智能化改造顾问制度,研究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智能化改造方案,加快企业改造进度。继续大力招引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地,积极培育苏州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用数字技术加大研发,降低企业成本,推出智能化改造的“苏州方案”“苏州标准”。另一方面,聚焦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先导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坚持错位发展,引导各市(县)区板块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形成全域协同、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全力构筑苏州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和数字化发展配套人才、基础设施,持续激发富民增收新动能。

实现共同富裕,苏州需要发挥农业农村优势,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质效,做足农文旅融合文章,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一要将构建农业特色综合产业体系作为农村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的对接合作,扩大苏州枇杷、水蜜桃等种植范围,以技术创新促生产发展,制定行业规范;延伸前端观光旅游、后端产品开发等产业链,围绕消费升级需求,持续提高优质、绿色、便捷的农产品供应能力。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开展多样化合作,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共享农庄、生态康养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要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抓住苏州获批国家级智慧农业试点机遇,加强整体规划,全面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数字大脑”。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加大数字乡村复合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养,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更大力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健全社会保障、救助帮扶体系,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

实现共同富裕,苏州需要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加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帮扶体系,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共享。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吸引高层次教育、医疗资源落地苏州,加快新建、改扩建学校、医院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还需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谋划,系统性做好关于公共服务资源,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的服务配置规划,尤其要与城市规模、布局以及产业发展相衔接。要紧紧抓住沪苏同城化的契机,大力吸引上海市高端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大力推动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想方设法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用心用情做好“四则运算”(加法,就是打造更多的好学校、好医院、好环境等等;减法,就是持续减轻老百姓的支出负担;乘法,就是植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位;除法,就是大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不和谐因素)。另外,对城市困难群体精准救助是共同富裕的兜底要求,也是决胜之举。需要继续完善困难群体救助帮扶政策意见,定期进行政策“回头看”,系统性梳理与完善,进一步降低门槛、扩大覆盖、提高标准,逐步构建起涵盖各类困难群体的分层梯度救助格局。以社工精准服务为抓手,在信息提供、政策指导方面精准救助,“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双管齐下,最终使受助者有能力摆脱困境。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义利观”,建立健全帮扶服务需求与社会力量供给对接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捐助等帮扶服务活动。

(四)做强“江南文化”富民文章,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文化既是精神食粮,可以“富脑袋”,也是产业资源,可以“富口袋”。当前,苏州正大力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江南标识的文化IP。需要结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深挖“江南文化”传统资源,特别要用好其中涌现出的红色资源,加强与高端智库、文化大家、领军企业的合作,开发出更多适宜当代人需求的文化产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江南文化”的解读、宣传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苏州始终成为世人心中“最江南”的地方,进一步促进人们对“江南文化”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不断丰富苏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为中共苏州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