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无锡市锡山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胥爱贵:以农业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1-17     浏览次数:     来源: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以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为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融合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产业间横向拓展,打造集“大农业观、长产业链、深度融合、全绿色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近年来,宿迁市按照“特色产业引领区、农业项目集聚区、融合发展核心区、科技创新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富民增收样板区”的目标定位,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园区引领、板块联动、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建成核心区面积44.51万亩,辐射区面积92.65万亩,实现园区总产值344亿元。全市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还存在不少亟待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聚焦系统规划设计,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力。紧扣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规划设计。在宏观上加强全市园区整体布局规划,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和城镇发展空间规划,推动园区科学布点布局,促进各类发展要素高度集聚,充分发挥园区的核心引擎作用。在微观上加强各个园区实施规划设计,立足不同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摸清资源要素家底,全面贯彻“三产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布局园区内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商务等功能板块,推动园区产业之间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态。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力。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加快构建“种质种源—规模种养—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全产业链体系。继续做大产业规模,坚持“特色+规模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农业园区主导产业扩面、提质、增效,提升主导产业集聚度、覆盖面。加快做强产品加工,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对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加工技术创新等支持力度,尽快补齐园区农产品加工短板。全力做响产品品牌,坚持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三品一标同步提升,构建以宿有千香”“泗洪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体系。

聚焦农业功能拓展,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要素的聚合力。大力推进“农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电商物流和数字农业等新兴业态。做精农旅产业,立足建设长三角北翼新兴乡村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历史、风俗文化、红色基因等资源,嵌入创意体验、产品加工、科普实践、运动康养等文旅元素,串点成线打造一批精品农旅线路。做强电商产业,加快一村一品一店提档升级行动,大力发展网红带货、农民直播、矩阵直播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等新型网销方式,提升电商配套服务水平。做大数字农业,推进入园主体智改数转,实现生产智能化、销售精准化、管理信息化。

聚焦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注重发挥园区产业集聚、项目集聚和企业集聚优势,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园校”“院企”“企企”等多种合作方式,在园区设立“科研飞地”、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中心),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强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建设,为入园主体及周边农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的科技推广服务,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人才(力)资源需求库,招引更多农业、经济、管理等高层次专业人才入驻园区。

聚焦共同富裕目标,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力。进一步完善农业园区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进一步强化入园主体联农带农意识,积极推广“订单生产+分红”“土地流转+用工+社会保障等模式,优化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够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建立和延伸中不断增加收益。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创新,依托园区现有农业生产基地、三新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带动周边农民学着做、跟着干。进一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开展定制化、清单化、小班化培训,培养一批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的“三新”实用人才和农业“工匠”。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切实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要素集成保障机制。强化用地保障,对重特大项目用地实行“点状供地”政策,拓展园区产业发展用地空间。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允许园区加工企业财税增量部分用于园区建设与发展。强化金融保险支撑,加大“园区贷”“农业设施抵押贷”等信贷新产品推广力度,进一步创新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解决入园主体融资难问题。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借鉴工业园区管理经验,按照企业化管理、实体化运营思路,加强园区管理体系和商业运行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