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无锡市锡山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汤春峰等:关于新型城镇化江苏路径的探索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25     浏览次数:     来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可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江苏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地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但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也存在诸多可改善提升的地方。

江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

江苏作为中国沿海发达省份,是全国城镇化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城镇化率已由1949年的14.8%提高到2021年的73.9%,率先迈入城镇化发展后期阶段。系统总结当前全省城镇化发展特征,其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人口集聚力强,环境资源紧张。根据“七普”数据测算,江苏省人口密度达826/平方公里,高居各省份之首。城镇吸引力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高居全国前列。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不断缩小。2021年底,江苏国土开发强度达21%,苏南部分地区已超30%国际警戒线,土地资源紧缺。在日益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要求下,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约束愈加明显。

经济水平发达,区域差异显著。2022年,江苏省GDP总量全国第二,人均GDP全国第三,省内共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等4GDP破万亿的城市。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水平差距虽不断缩小但依然明显,苏南地区人均GDP约为苏北地区的2倍。总体而言,江苏省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内部整体合力尚有不足。

格局持续优化,功能有待增强。江苏省基本建立了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城镇带为主体形态的城镇空间格局。其中,扬子江城市群贡献了全省7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9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国家首个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首位度提升取得实质进展。但与此同时,仍存在都市圈城市群协同机制不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县城公共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提升。

城乡建设突出,逐步融合发展。江苏省城镇建设品质总体较高,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凸显。江苏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文明城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1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初步展现。下一步,在城乡建设同步提升的基础上,应有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以充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治理成效显著,改革任重道远。长期以来,江苏省不断完善包括行政管理、空间治理、社会治理等在内的全方位城镇化治理体系,形成一批特色治理品牌,通过城镇化体制机制的不断探索,全面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然而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部分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特别是人口服务、土地管理、投融资、城市管理服务等领域改革任重道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和重点突破。

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江苏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必然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江苏人口经济密度高,是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开放大省,江苏的现代化建设在全国“一盘棋”中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立足江苏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以新型城镇化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江苏实现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重在促使城镇建设更加优化、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域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历来重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三大都市圈的建设基本成型,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人口流动格局逐步稳定,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区域差距不断缩小,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已提高到43.1%,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因此,对于江苏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自身城乡区域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内在要求,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巩固强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省份地位,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在第一个百年奋斗征程中,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稳居发达省份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低位,劳动报酬占比显著提高,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为率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为江苏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围绕人的需求和发展,积极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实施区域格局下差别化的城镇化。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总体格局和城镇化战略布局,立足省内区域发展特征差异,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健全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全省城镇空间高质量、差别化发展。

加快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完善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城镇带为主体的城镇空间,有序构建多层次、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体系。重点优化“带”“圈”城镇空间集聚、协同发展,引导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保障城镇产业空间高质量发展需求。

因地制宜引导不同主体差异化发展。引导南京都市圈跨区域协同,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平台和机制建设;引导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整合,重点强化科创资源统筹服务、产业集群分工协同、一小时通勤圈建设、城乡深度融合等示范引领;引导徐州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提升,重点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承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促进县城、重点中心镇等发展;引导扬子江城市群跨江融合,重点优化沿江空间和功能布局,以轨道交通为主导深入推进南北畅通、跨江联动;引导沿海城镇带有序集聚,重点优化极核引领、节点联动的城镇空间结构,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港城联动发展。

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根据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下的城乡空间格局关系,针对江苏县域城镇化建设具有发展水平高、类型多样化等特点进行分类引导,持续增强县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支持苏南地区县城先行先试,打造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高地,完善高等教育、时尚消费、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品位形象。

支持苏北苏中地区推进县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补齐医疗机构、职业教育、物流配送等短板,提升公共服务供给配置能力。

引导县城就近接受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加强与重要枢纽城市的交通信息联系,进一步分享服务功能,提升资源获取能力。

发挥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引领作用,统筹顶层设计、项目建设与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率先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聚焦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正确处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通发展、相互借力。

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推动更多的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实现城镇化,使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增加,农业现代化要素投入和适度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同时增强农产品商品化提升农民收入水准。

注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关注进城农民的利益保障,要为能回得去乡村做好准备,三权、宅基地等权利的退出要有序,将退出后的资源整合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建立和完善城镇与农村间的双向流通机制,乡村振兴还需要城市资源的支撑,包括城市人才的下乡、科技成果下乡等,需要加大“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力度,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实现以政策创新为突破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从省域范围着手顶层政策设计的创新,具体来看,全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需要突破的政策障碍主要聚焦在 “人、地、财三个方面。

针对人口要素政策创新,一方面围绕提高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的常住人口市民化质量,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股份转让、赋予“新村民”资格及相应权能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破除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针对土地要素政策创新,统筹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供应”的原则,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入挖掘激活乡村各类资源要素的价值。

资本要素政策创新,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下乡,以工商资本、城市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好地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搭桥铺路。